2012-12-27

《維摩詰經》「...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,即應捨離」

作是觀時,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,即應捨離;所以者何?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;愛見悲者,則於生死有疲厭心;若能離此,無有疲厭,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。

菩薩這樣現前觀察時,不可以對眾生起愛見大悲;可以有悲,但不可以加上愛見。怎麼是愛見大悲?是因為對眾生有貪著,那就成為愛見大悲了。如果你悟了以後,發願說:「這裡的眾生太可憐了,我絕對不離開這裡,我要永遠在這裡度他們。」這也是愛見大悲,與愛見相應了。所以你應該學我, 佛如果說:「你現在要捨報了,七天後我帶你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度眾生。」你要當場答應,不可以說:「這些眾生跟我有緣,這些眾生好可憐。」那也是愛見大悲,因為你對這裡的眾生有了眷屬感:「這些是我度的,我好不容易度了多少人悟了,為什麼要離開他們呢?」那就是眷屬欲了。

那你如果說:「沒有啊!我不但想要繼續利樂這些已被我度的人,那些還沒有被我度的人,我也要度。」但問題是,你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說「我就是要度這個地球的人」?難道別的星球眾生你不願意度呀!不可以因為說:「那些眾生過去世都沒有跟我結過緣,我不想度他們。」那你就是有愛見大悲了,所以如果有人說:「這個世界的眾生跟我有緣,我要一直度他們,我捨不了他們。」當然就是愛見大悲,這個也要捨離。所以到了捨壽時, 佛提前來告訴你:「你接下來要往生去某世界。」你就要馬上答應,不然你就是沒有離開愛見大悲。

不過你如果離不開,我仍然不怪你,因為你一直願意留在三賢位中,我也無可奈何,當然不能怪你。但是應該要有大心,要把眼界拉高一點,不要老是從三賢位的層次去看。所以一切都沒有關係, 佛交代如何,你就如何,不要固執己見而向 佛講理由:「這裡的眾生好可憐。」 佛叫你去別的世界,一定有祂的道理,你就隨著佛告訴你的去做,你的眼界與證量就可以拉高,不必一定說:「我好不容易才把正法在這裡延續起來,接著就要走了,都還沒有驗收成果來喜樂一下。」只要能利樂眾生,去哪裡都一樣,不必一定執著說:「這裡的眾生是我的徒弟,我下一輩子還要來當他們的師父。」那就是有我在作祟了,這就是愛見大悲。

有了愛見大悲,得要趕快捨離,因為菩薩應該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。關於客塵煩惱,第一種是對內的,是我見、內我所與我執;第二種是外我所的執著,都是客塵。客塵的煩惱斷了以後,生起大悲心,對於一般的我所都不執著,卻又對於眾生起了執著。這個愛見大悲如果生起了以後,在生死上面就有了疲倦厭惡之心......。如果能夠離此愛見之心而無有疲厭,在在所生當然不為愛見之所覆也。所以大家都應該離開愛見大悲,對什麼環境、什麼待遇都無所謂,只要能利樂眾生、攝受眾生來攝取佛土,何必起愛而執著?佛交代了,你就去做;下輩子要去哪裡度眾也都沒意見,不必一定要在這個地球上;娑婆世界還有很多星球,不然也有他方世界,因為 釋迦世尊並不是只有在這個娑婆世界度眾而已......。

所生無縛,能為眾生說法解縛」:也就是說,菩薩以其智慧與功德世世在人間度化,每一世在人間都不會被愛見所繫縛、遮障;因為菩薩一定要每一世在人間修行利樂眾生,成佛才會快。如果菩薩每一世都生到天界去,他成佛就要拖很久。既然在人間,當然就有種種愛見的境界伴隨著菩薩,也正因為有這一些境界伴隨著菩薩,所以菩薩在佛菩提道的修證上,可以很迅速達到他所要的目的;但重點是伴隨著種種愛見的境界,當然要示同一般眾生受用五欲,所以菩薩不論在家、出家同樣吃好吃的,不會像聲聞聖人一樣恐懼五欲的誘惑。......菩薩正因為有人間十八界具足的法,所以他很容易使佛菩提智迅速增長,成佛就很快,但重點是不能被愛見所繫縛。......』

(平實導師著,《維摩詰經講記》第三輯,頁292~296)